查看原文
其他

京东大涨背后:「舍近求远」的阵痛|智氪

范亮 丁卯 36氪财经 2023-07-09

作者 范亮 丁卯

编辑 丁卯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2023年,京东似乎进入了调整期。

年内,随着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组织结构大变革和近期“百亿补贴”战略的推进,市场对京东的担忧也从规模进一步向盈利能力蔓延,致使其港股股价的跌幅一度接近40%。

5月11日晚间,京东发布了2023年Q1的财务报告。

具体来看,京东在2023年Q1实现营业收入2430亿元,同比增长1.4%,营收整体增速算不上亮眼,但是,其 Non-GAAP归母净利润却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达88.3%。

通过拆解利润构成,本季度京东净利润的大增主要来自成本和费用端的良好控制。今年一季度,京东的毛利率同比去年提升约0.86个百分点至14.82%,同时,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也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至3.29%。

从业务分部的角度来看,京东创新业务的营收从去年同期的57.56亿元下降至23Q1的34.5亿元,经营亏损则由23.86亿元下降至1.57亿元。 
图:京东业务分部业绩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自营业务营收下滑无需过度担忧
按业务分部划分,京东的业务主要分为京东零售、京东物流、达达、其他业务四大块。按收入类型划分,京东的收入主要包括商品收入(京东零售的自营3C家电及日用百货收入)、平台及广告收入(京东零售的广告及3P收入)、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三大块。

2023年Q1,京东商品收入为1955.64亿元,同比下降约4%,其中3C家电收入为1169.99亿元,同比下降约1%;日用百货收入为785.65亿元,同比下降约8.7%。
图:京东23Q1营收表现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不少人可能对京东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商品收入的下滑感到忧虑。实际上在分析原因后,我们就会发现主要来自外部因素而非公司自身因素,对这块业务的营收表现,我们实际上无须过度担心。

首先,3C方面,今年Q1我国限额以上家电和通讯设备社零分别下滑1.7%/5.1%,京东自营3C家电1%的下滑幅度实际上要远好于大盘平均水平。

其次,日用百货方面,今年Q1我国限额以上日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21%,但京东却反而下降8.7%,这主要来自于线下经济复苏后对线上零售的挤压。毕竟在疫情封控期间,京东的自营百货业务实际是受益的,而在封控解除后,高基数下营收下滑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平台业务开始发力
除了利润大增外,本季度京东的平台及广告收入的增长也是资本市场期待的亮点之一。

2023年Q1,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约为190.62亿元,同比增长约7.8%。该部分业务营收的增长主要来自三方入驻商家GMV提升带来的佣金的提升。

此前,京东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在自有物流体系的支撑下,通过优质的服务销售3C和家电等高单价产品以巩固自身优势。

但是,在目前消费电子及家电行业整体表现疲软的背景下,京东需要不断扩充商品品类以维持GMV和营收的增长,这促使京东不得不加大对POP(三方商家入驻)业务的重视。

此前,36氪曾报道京东零售通过组织变革打通了自营与POP业务,将POP置于与自营业务同样的位置。

目前来看,POP业务地位的提升已经开始显现效果,根据业绩会的数据,23Q1,在商户侧,京东平台第三方店铺数环比去年 Q4 增长20%以上;在用户侧,主站用户流量稳健增长,3月DAU同比双位数增长,Q1零售复购用户和付费会员规模取得同比近20%和同比30%的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提升,带动整体用户购物频次和ARPU增长。

未来,随着1P和3P业务的同台竞争,京东平台有望实现更为良性的零售生态协同,有利于长期业绩的稳定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具体来看,在自营业务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下,京东得以稳住目前的业绩增长,与此同时,通过3P业务提供的差异化服务和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有望进一步带动平台用户和整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物流体系的搭建仍在继续
京东Q1营收能够保持正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物流收入同比的大幅增长。

2023年Q1,京东集团物流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83.3亿元,同比增长达61.31%。在剔除德邦快递(去年同期德邦快递未并表)的影响后,物流服务收入增长约20%左右,表现同样比较亮眼。

我们推测,京东物流服务收入能够达到这个增速水平,与POP业务第三方商家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

作为京东“灵魂般”的存在,京东集团物流体系的建设也一直没有停止。

从京东物流自身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公司一季度的租金成本同比增长20%,折旧摊销同比增长75.2%,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34%下降至4.45%。

一般而言,由于仓储属于固定成本,因此物流业务具有比较强的规模效应,业务量增加后毛利率也会相应提升,但是京东物流的毛利率反而在下降,这意味着公司并没有停止物流体系的扩充。

实际上,京东想要从淘宝、拼多多手中抢夺平台业务,除了价格因素外,通过物流形成差异化竞争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因此,POP业务也会为京东物流的扩张形成支撑。

我们预计,未来京东物流来自京东的关联方交易的营收占比将会逐渐降低,而来自其他客户收入的占比则会持续提升。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2023Q1京东的财报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一方面,受“疤痕效应”下宏观消费修复存在滞后性,以及公司内部1P与3P业务再平衡的双重影响,京东一季度营收仅录得微弱增长;但另一方面,在支线业务收缩、零售规模效应释放毛利率、以及持续降本控费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助推下,京东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可观的利润释放。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京东的这份一季报中推测出以下战略倾向:一是,在维持自营基本盘稳定下,开始重点向POP业务发力,以带动规模扩张和用户差异化体验的搭建;二是,继续扩充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自营业务和POP业务形成强协同效应,进一步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三是,继续关注盈利能力的改善,放缓新业务的无效探索扩张。

短期来看,受核心品类需求复苏进程仍然偏弱,以及公司内部业务调整、组织结构、高管人员重大变革的多重影响,预计公司在收入端仍存在一定压力,但考虑到降本增效的继续以及对主业把控的增强,公司的利润端仍有可释放的空间。

长期来看,年内POP业务与自营业务的同台竞争,叠加“百亿补贴”下沉策略推进拉新获客,有望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低价心智,有助于其构建良性零售生态,增强长期经营效率。一方面,随着白牌商家的大量入驻,会给平台消费者带来更多低价的商品体验;另一方面,三方与自营业务的再平衡,也会倒逼部分商品采取相对低价策略。

从估值的角度看,年初以来,在大环境的偏弱、京东业务结构调整、行业竞争恶化下京东份额流失预期的强化等综合影响下,市场担心京东的营收会受到持续的消极影响;同时,在“百亿补贴”推进下,又会折损部分利润空间。

因此,在开年后,京东股价持续处于调整状态。截止到5月11日收盘,京东集团港股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近40%,带动市值从6214亿元一路降至3790亿元,PE (TTM)也降至了20倍以内(40%的分位点附近)的较低水平。

图:京东集团港股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图:京东集团PE估值分位点
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如前文所述,尽管在新的战略下,京东短期的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压力,但目前市场已经对此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而且从一季报来看,“百亿补贴”对利润的影响整体处在可控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市场此前部分悲观预期。这也是5月12日开盘后,京东港股跳空高开,最终录得上涨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无论是三方业务地位的提升还是年内“百亿补贴”战略的推进,亦或是此次高管层的更迭,短期虽然都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不利于公司整体估值的修复;但长期无疑也都预示着京东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战略方向的调整,将从多个角度尝试应对外部环境冲击和行业竞争环境恶化的影响,以期将业务逻辑重新回归零售的本质,提升长期竞争实力。

鉴于此,我们认为,考虑到目前京东估值水平已经降至了近几年的低位,20倍以内的PE具备足够的安全空间,拉长周期看,随着大环境修复和业务结构稳定后,公司规模有望重回扩张,同时考虑到互联网政策底的形成,京东整体估值水平仍具备修复的基础。

此外,年内公司拟分拆京东产发、京东工业独立上市,资产分拆上市也有望提升子公司的融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的估值水平。综合来看,我们依然看好京东长期的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